下半年的好戏已拉开大幕。
随着 2025 过半,各大车企也开始交出今年上半年的答卷。
整体来看,比亚迪继续领跑上汽紧跟其后,成为唯一超过 200 万辆的汽车集团。新势力方面,零跑、理想、小鹏、蔚来、小米、鸿蒙智行已经形成新的第一阵营,尾部车企中无法依托大集团的品牌开始掉队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主流合资车企销量普遍增长,呈现出强劲的回暖态势。其中,一汽丰田、一汽 - 大众、上汽大众、上汽通用、广汽丰田等头部企业均实现同比正增长,最高增幅达 16%。
从目标达成率上看,吉利汽车表现最好,是统计范围内汽车集团中完成率最高的企业。其次是中国一汽、上汽集团、长安汽车的目标达成率分别为 46%、46%、45%,接近"时间过半、任务过半"的基准线,奇瑞则为 40%,比亚迪为 39%。
"走比亚迪的路"
在绝对值上,比亚迪依旧是当之无愧的销冠。
今年 1-6 月份,比亚迪集团累计销量近 214.6 万辆,同比增长 33%,乘用车及皮卡海外累计销量超 47 万辆。其乘用车 2024 年全年海外销量为 41.7 万辆,今年上半年已经超越去年全年。
王朝和海洋系列是主力,共卖出 342,737 辆,占总销量的近 90%。方程豹品牌凭借硬派越野定位,卖出了 18,903 辆,表现突出。腾势则以 15,783 辆的成绩,在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。
虽然仰望品牌目前每月只交付 205 辆,但它的百万级定价,依旧代表着国产品牌的旗舰。
比亚迪的产品线覆盖了从 15 万到百万以上的各个价格区间,在品类上除了国外销售的皮卡还暂时未引入国内外基本占全。
需要强调的是,比亚迪在巨大的基本盘上依旧定出了一个超高额 550 万辆的年度销量目标,可以说是自己给自己在上强度。
目前国内的竞争就像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,比亚迪如果不提前把对手"卷死",即使位置再高也可能跌落神坛。
在一众自主汽车企业中,吉利已经开始走起了比亚迪的多品类爆款之路,不论是银河 E5、星舰 7 EM-i 还是星愿,基本上都是摸着比亚迪打造出来的爆款产品。
而这样的路径也让吉利尝到了甜头。
今年上半年,吉利累计销量达 1,409,180 辆,同比增长 47%,创下历史新高,这个恐怖的增速也不得不让人联想到 2021 年的比亚迪。其中,新能源车型(含吉利、领克、极氪)销量达 725,151 辆,同比增长 126%,新能源渗透率突破 52%。
令人意外的是,在各方都艰难维持的大背景下,基于上半年强劲销售表现,吉利汽车决定将原定全年销量目标上调 11%,由 271 万辆上调至 300 万辆。
尽管是根据最新销量目标计算,吉利汽车年度销量目标达成率已达 47%,依旧位列各大汽车集团第一。
作为出口大户,奇瑞集团上半年拿出了超 126 万辆的成绩,同比增长 14.5%。亮点在于上半年出口汽车超 55 万辆,同比增长 3.3%,蝉联中国车企出口第一,并且累计出口破 500 万辆。
在国内市场上,奇瑞也开始玩起了整合,从多品牌到一个奇瑞战略,仿佛这家身居芜湖的企业在原地转圈。
近日,奇瑞汽车成立奇瑞品牌国内业务事业群,下设星途事业部、艾虎事业部、风云事业部、QQ 事业部四大事业部。
四大事业部中,星途事业部聚焦高端品牌星途,艾虎事业部聚焦艾瑞泽和瑞虎两款经典产品,风云事业部聚焦新能源品牌风云,QQ 事业部则聚焦小车产品。
除此之外,奇瑞与华为合作的智界品牌、与智米合作的 iCAR 品牌,以及捷途品牌,将继续保持独立运营。
厘清品牌后,希望奇瑞能够集中资源,进一步拓宽国内市场。
长安汽车则在上半年拿下了 135.5 万辆,虽然其销量快报中没有列出具体出口数据,但其上半年在海外的动作非常密集,3 月举办欧洲品牌发布会,5 月泰国罗勇工厂投产,全球化品牌活动累计开展超 30 场。目前,已完成埃及、泰国等 9 座海外整车工厂的建设且投入运营,另外还有数座海外工厂在规划中。全球销售服务网点超 1.4 万家,五大区域市场都有长安的身影。
长城汽车是国内几大汽车集团中增幅最低的,上半年销售新车 569,789 辆,同比微幅增长 1.8%。其中新能源车累计销售 16.04 万辆,海外销售 19.77 万辆。
不得不承认,在近几年的横向对比中,长城汽车落于下风,没能很好地跟上队伍。今年下半年,伴随着更为激烈的竞争,长城能够打出的牌只会越来越少。
合资反攻
在今年上半年的销量统计中,合资品牌回暖是一个巨大的亮点。
从结果上看,今年上半年,一汽丰田销售新车 37.78 万辆,同比增长 16%;一汽 - 大众销售新车 43.61 万辆,同比增长 3.5%;上汽大众上半年累计终端销量 52.3 万辆,同比增长 2.3%;上汽通用累计销售 24.51 万辆,同比增长 8.64%;广汽丰田累计销量 36.42 万辆,实现同比正增长。
甚至北京现代上半年销量突破 10 万辆,6 月单月销量环比暴涨 66%,伊兰特、途胜 L 等车型贡献显著。这一系列数据表明,合资品牌在经历新能源冲击后,已逐步找到转型平衡点。
在过去新能源的强势冲击下,合资品牌要么唯唯诺诺止步不前,要么雷声大雨点小,在矛盾和复杂的心情中被迫转型。
这样的心态也只能衍生出一系列畸形的产品,另外在供应链优势下,自主品牌大打价格战,甚至豪华品牌也不断下压,对合资品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。
经过几年的阵痛和摸索,合资品牌似乎开始找对了路。
在新能源转型上,从过去虚假的" all in "转化为"油电同智"策略,合资品牌为燃油车注入智能基因。
例如,一汽丰田对普拉多进行超级混动技术升级,推出四款细分车型覆盖越野需求;上汽通用别克 GL8 陆尚搭载"真龙插混"系统,实现 1420km 综合续航,打破 MPV 能耗与动力的固有矛盾。数据显示,探岳 L、昂科威 Plus 等智能化燃油车型销量同比增幅均超 200%。
在电动化方面,也抛弃了迷信自己的技术。从此前"全球技术导入"转向"中国市场主导"。一汽丰田电动化车型占比达 49%,首款本土研发车型 bZ5 上市后订单火爆,成为合资新能源爆款。
丰田以中国市场为主体进行战略重构,通过管理权、决策权下放,研发体系本土化、供应链本土化这些方式,实现从"丰田标准、全球研发"到"丰田标准、中国研发"的转变。在不改变标准的情况下,从全球用户出题,转向中国用户出题,中国本地团队来答题。
东风日产官方表示,要用中国最完整的新能源的产业链,用中国的开发速度,打造中国消费者喜欢的产品。东风日产 N7 上市 50 天大定破 2 万台。
上汽通用基于"逍遥"架构推出多款新能源车,产品"中国定义",并计划 2025-2026 年投放超 10 款产品,并实现 L2++ 智驾系统全覆盖。
合资车企和中国本土供应商之间,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学习和利用了,而是在进行生态合作,真正开始做本土化。广汽丰田把华为、小米、腾讯、Momenta 等"大佬"全叫上,又搞了中国首席工程师体制,等于是把决策链路转移到中国了。并表示,广汽丰田全系车型由中国工程师主导开发。
除此之外,在价格战的大背景下,合资品牌以"一口价"的形式加入战场,通过价格透明化重塑消费体验。
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眼下是购买合资车最实在的档口。
零跑还能领跑多久?
在新势力板块,虽然声量上华为的鸿蒙智行以及小米是当之无愧的热搜王,但在销量表现上零跑实实在在地领跑几个月了。
零跑汽车 2025 年上半年销量突破 22 万辆,同比增长 138%,稳居新能源一线阵营。月均销量超过 4.8 万辆,并且自今年年 4 月以来,零跑汽车就已经开始蝉联新势力销冠,6 月是第三次成为新势力销量第一。
在产品策略上精准把握 15-25 万元主流市场,C 系列以智能体验和品质感赢得家庭用户,纯电增程双路线解决续航焦虑,T 系列满足大家庭需求。零跑的月销量眼看就要摸到 5 万辆的门槛,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。
华为旗下鸿蒙智行作为新势力的一支特别力量,的确对整个汽车生态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。仅用 39 个月实现全系累计交付 80 万辆,创下新势力汽车最快交付纪录。但随着旗下品牌越来越多,在销量走高的同时,问题也愈发明显。
在 6 月交付的 52,747 辆新车中,问界系列交付了 44,685 辆,占全系销量的 84.7%。其中,问界 M9 单月交付 13,718 辆,累计已突破 20 万辆,问界 M8 交付 21,185 辆,绝对称得上是主力军。
这也意味着其余几界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走向边缘。值得注意的是,今年鸿蒙智行给自己定下的销量目标高达一百万辆,目前仅完成 20%。
看来华为的金子招牌也不一定放之四海皆准。
相比之下,小鹏是唯一一家达标的新势力品牌,目标销量完成率超 50%。
今年上半年,小鹏汽车累计交付新车 197,189 辆,超过 2024 年全年交付量,同比巨幅增长 279%。
从产品来看,小鹏 MONA M03 和小鹏 P7+ 合计售出超 13.6 万辆,占其整体销量的 69%,是绝对的销量主力。而小鹏 G6 和小鹏 G9 共售出近 3.55 万辆,整体占比 18%。
另外,本月上市的中型 SUV 小鹏 G7 开售 9 分钟就获得大定数超 1 万辆,市场表现不俗。基于 G9 平台打造的首款增程车型,则将在四季度推出。这些车型的投放,有望成为小鹏的又一销量支柱车型,带领品牌继续增长。
王凤英到来之后,小鹏销量上去了,但是小鹏的价格也下来了。在解决销量危机后,小鹏更需要的是实现盈利。
7 月 1 日,在理想汽车成立十周年的这一天,官方发布了一份不太理想的销量报告。今年上半年理想汽车总交付量为 20.8 万辆,占原定 70 万年销量目标的 29.7%。6 月销量同比下滑 24%,主力车型 L 系列环比跌幅超 16%,纯电 MEGA 成唯一亮点。
5 月 22 日,理想汽车对外公布称将 70 万销量目标下调至 64 万辆,但调整后上半年销量占比也仅为 32.5%。
一个月后的 6 月 27 日,理想汽车再次通过港交所发布公告称二季度交付预期从 12.3 万 -12.8 万辆下调至 10.8 万辆,下调约 1.5 万辆。
今年下半年要一口气推出 i6 与 i8 两款纯电动 SUV,所以理想今年的规划中并没有涉及 L 系列的重磅新车出现,这也是理想销量走向瓶颈的因素之一。而这两款纯电产品也势必决定理想明年的走势。
在乐道与萤火虫的加持下,蔚来销量开始转暖。2025 年上半年,蔚来公司共交付新车 114,150 辆,同比增长 30.6%。对蔚来来说,销量复苏是个积极的信号,这可能意味着黑夜即将结束,黎明将至。
在此之前,李斌表示要在今年第四季度实现盈利,距离这个时间节点,外界似乎并不看好。尽管在销量表现上有所好转,但对比蔚来的财务压力依旧是杯水车薪。
今年下半年,蔚来还将有三款新车上市 , 第三代蔚来 ES8、乐道 L90 和乐道 L80。或许在三款主力产品上市后,能够对其有质的帮助。
总的来说,市场的深层逻辑已然重构,价格战从"淘汰赛"转向"价值战",技术竞争从"参数内卷"转向"场景定义",出海赛道从"单一出口"转向"全球运营"。
站在下半年的起点,550 万辆目标的比亚迪与 300 万辆目标的吉利,将上演自主龙头之争;合资品牌的技术反攻与新能源突围,或改写市场存量格局;新势力在规模与盈利的博弈中,亦将诞生新的头部玩家。这场关乎产业命运的竞赛中,没有永恒的领跑者,唯有持续进化者才能立于潮头。
注:图片部分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。
股票配资第一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